中秋节习俗:走月

流行于苏州一带。中秋之夜,妇女们相约出游,访亲会友,赏月观花,此来彼往,络绎不绝,直至夜深方散。中秋节之夜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“走月”。皎洁的月光下,人们衣着华美,三五结伴,或游街市,或乏舟秦淮河,或登楼观赏月华,谈笑风生。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、玩月桥,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,都是游人“走月”时的赏月胜地;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,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。旧时南京人“走月”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: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,要去游夫子庙,随后再跨过一座桥,相传即可有“梦熊之喜”(意生男孩)。中华门外窑湾街的上码头有座“涧子桥”,中秋之夜,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则来此往桥下摔瓦罐,据说能使妻子怀孕。久而

中秋节为什么要祭月

中国农历八月十五日,也就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。每到这一天,中国人都会共赏明月,互祝团圆与幸福。关于中秋节的来历,有很多古老的传说,其中“嫦娥奔月”流传最广。传说,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一位为民除害的英雄,两人希望能够长生不老,永远恩爱。于是后羿历经千辛万苦,向天后求得长生不老的仙药。后羿的徒弟知道后,在八月十五这一天,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,要挟嫦娥交出仙药。嫦娥被逼无奈,将仙药一口吞下,结果立刻身轻如烟,飞上了天,从此成了长住月宫的仙女,与后羿天各一方。后羿回家知道了此事,他万分悲痛,便在院中供上瓜果食品,寄托对嫦娥的思念。乡亲们敬重后羿与嫦娥的感情,也纷纷效仿拜月。其实,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中

中秋节为什么要祭月

皇家祭月所谓“日者,阳之主”,“月者,阴之宗也”bai。在先人的观念中,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,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。《礼记?祭义》中记载:“日出于东,月出于西,阴阳长短,终始相巡,以至天下之和。”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。春秋末年《周礼》记载:“中春昼,击土鼓,龡《豳诗》,以逆暑;中秋夜迎寒,亦如之。”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,祭月迎寒的场面。《礼记·祭义》有“祭日于坛,祭月于坎”。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,祭日于高台,祭月于坑穴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还记载:“祭日以牛,祭月以羊彘特。”即用牛祭日,用羊猪祭月。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。秦时,各地均建有日月祠,山东有日主祠、月主祠

台山中秋地道应节食品“芋头包”,中秋节除了吃月饼,人人都吃它

八月十五中秋赏月,广东台山和全国一样,但台山人们在赏月时,除了吃月饼外,还会吃一种叫“芋头包”的糕点。芋头包、芋头糍等,这些都是台山人传统过中秋节的必备食物。如今,台山民间依然还保留着这个传统。芋头包是台山一种脍炙人口的传统名小吃,是一种老少适宜的特色美食,以其独特的家乡味道深受很多人的青睐!每逢中秋节前后,台山当地有一种叫米芋的芋头正是收获的季节,无论是在台山的各农贸市场,还是在乡镇的菜市场里,一般都能买到刚采收的米芋头。这种米芋头,就是台山人中秋节制作芋头包的主要食材。在中秋节前一天,台山人一般会制作芋头包、芋头糍。中秋节这天,将制好的芋头包、芋头糍和先前已准备好的月饼与菱角、柚子、椰子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