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即将迎来大寒节气,我国大多数地区此时正当“寒气之逆极”,人们一不小心就会寒邪的侵袭,而我国传统中医有“百病寒为先”的说法,可见冬季大寒时节,谨防病从寒生是非常重要的,那么该怎么做呢?

传统中医认为,寒为冬季主气,大寒作为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最低的时期,人体易受寒邪侵袭。又有“十病九寒”、“百病寒为先”之说,可见寒邪对人体的影响之大。

而西医也认为,寒冷季节呼吸系统及肺部疾病、心脑血管病、胃病、风湿免疫类疾病等多发。大寒养生以藏为主,顺时养阳、起居保阳、饮食助阳,保护体内阳气。


百病从寒起

中医师指出,大寒时节,寒为阴邪,易伤阳气。人感受寒邪发病后,可导致肌肤收缩、汗孔不开等症状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病人寒邪入侵后主诉身上不出汗,很难受,到处去寻找出汗的方法。

而阳气一旦受损,人体就可能会出现阳虚阴盛的寒证。寒邪侵袭肌表,就会出现怕冷等感冒的症状;若是寒邪直中脾胃,脾阳受损,就会出现腹痛、呕吐、腹泻等;若心肾阳虚,就会出现手足冰凉等症。

此外,一旦阴寒之邪偏盛,阳气受损,则经脉气血失去阳气推动而阻滞不通。气血阻滞不通,不通则痛,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,如颈椎痛、关节炎等。血液流动不畅,甚至引起瘀血阻滞,从而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。

而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则指出,大寒时节寒冷,气温骤降,人体耗氧量增加,肌体为保存热量,维持正常体温,血管收缩,易致血管痉挛,血流缓慢,血压增高,心脏负荷随之增大,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。

此外,冬季因排汗减少,饮水量减少,尤其老年人口渴感觉差,血液会因缺水致黏稠度增加,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,也容易形成血栓,增加脑梗塞和心肌梗塞发生的概率。

呼吸科医师则指出,大寒时节,冷空气刺激气道,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,病毒易侵入发病,这可能使病毒性感染、细菌性感染、支原体感染的患者明显增多。此外,大寒季节,白天的平均相对湿度一般低于50%,加上室内采暖,室内的湿度常常只有30%左右,这种干燥的气候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症状。


晒太阳、泡脚护阳气

大寒节气,大自然阴气渐渐衰落,阳气刚要萌生,人体脏腑、四肢关节均处于寒凉状态。此时养生要顺应“冬季闭藏”的特性。中医师提醒人们,大寒时节应早睡晚起。早睡可养人体的阳气,晚起可养阴气。

大寒时节,在阳光充足的中午或下午,人们应多到外面晒晒太阳。重点晒头顶、后背等部位。中医认为,“头为诸阳之首”,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,吸收天地的灵气,日月之精华。

防止寒邪入侵,最主要的就是御寒保暖。除了要注意室内保暖,外出要戴口罩、帽子、围巾等。尤为关键的是足部保暖。俗话说:“寒从脚起,冷从腿来”,在冬夜入睡前,可用热水或药汤先泡泡脚。

中医认为怒则气上,扰动阳气。因此,还应注意调摄精神,避免过喜或伤心,保持心情舒畅,心境平和,使体内气血和顺,做到“正气存内、邪不可干”,降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。


饮食遵循保阴潜阳原则

由于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,与立春相交接,所以在饮食上与小寒应略有不同。

大寒时的进补量应逐渐减少,以顺应季节的变化。元代忽思慧所著《饮膳正要》曰:“……冬气寒,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。”也就是说,少食生冷,当然也不宜燥热,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、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。平日可多食用一些枣、黑豆、核桃、黑芝麻、桂圆、木耳、银耳等。

其次,在进补中应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,如香菜、洋葱、芥菜、白萝卜、辣椒、生姜、大蒜、茴香等,但不可过食。

大寒饮食还应重视补充热量。植物的根茎是蕴藏能量的仓库,多吃根茎类的蔬菜,如芋头、红薯、山药、土豆、南瓜等,它们含有丰富的淀粉和多种维生素。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,大寒时节应忌食生冷黏腻之品,以免损伤脾胃阳气。

健康专家指出,人们在大寒时节要注意加强锻炼,增强体质。但需注意,应该避免晨起过早锻炼,因为冷空气容易刺激气道,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,病毒易侵入发病。

另外,人们还要注意生活规律,避免熬夜、吸烟、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。对于孕妇、65岁以上老年人或具有糖尿病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,可以提前注射流感、肺炎等疫苗,减少感染机会。